今天是: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物价工作 互动交流 政务服务
市政协提案
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075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6日 作者: 来源: 油气管道处

尊敬的崔凌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第075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方向,事关我市经济整体的平稳与健康发展的全局。我市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扎实推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招才引智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促进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我们也将按照您的提案建议,一如既往的做好我市实体经济振兴的各项工作。

一、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一)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

一是创新“五步职能优化”,规范政府内部流程。按照“腾、合、放、转、调”方式,完成5类395项职能优化调整,累计减少253项事项、优化142个办理流程、取消1611个申报材料、精简603个办理环节,政府行政成本大幅降低,部门审批效率提高21.6%。二是创新“三类数源汇聚”,实现材料共享复用。将市级事项申请材料区分为政府部门核发、申请人自备、第三方机构出具3种类型,固化为2611项标准材料,累计推动国家、省、市三级370项材料数源完成对接。截至目前,已有2270项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占比86.9%。三是创新“七类应用场景”,满足多元办事需求。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创新上线“智能办”“零材料”等7类389个特色服务场景,为企业群众提供条件预检、情形引导、辅助填表、自动审批等多种智能化服务。截至目前,累计优化上线1000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累计减少材料522个,减少环节207个、减少跑动237次,平均申报时间缩短64.9%。

(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都市圈实现跨域通办。起草《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跨域通办”框架协议》,推动都市圈各城市政务服务的合作发展。目前,10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都市圈通办”。二是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编制《沈阳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印发《沈阳市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动态管理机制,优化调整438项行政职权事项。三是完善政务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定《沈阳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标准化指引》,出台《沈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指导意见》,统一全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置及业务运行标准,不断扫除企业群众办事障碍。

(三)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助企纾困

一是深入开展“营商下午茶”“惠帮企@链上沈阳”活动。邀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营商环境监督员参与“营商下午茶”活动,广泛收集企业诉求。完善诉求办理机制,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分管副市级领导直接督办的扁平化指挥体系,督促、协调企业诉求快速解决。二是推进政策落实。开展“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云上宣讲,全方面梳理118条惠企政策,制定“政策包”,精准推送企业,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红利。搭建“好政策”平台,全面推进“政策直达”,免申即享。三是做优做实“项目管家”。依托项目管家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干部、企业“一对一”“一对多”服务体系,全市13000余名干部参与“项目管家”,服务50余万家企业,实现全市规上、限上企业及重点项目全覆盖,及时了解企业项目生产建设情况,宣传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二、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我市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导向作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切实发挥财政稳经济稳预期职能作用。在收入方面,加大力度协税护税、依法征收,努力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收入来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在支出方面,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增强财政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支持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支持政策,支持兑现国家、省、市稳经济、助企纾困、壮大民营经济等系列政策。积极帮助市场主体解读政策、享受政策、解决困难,大力推广财政“惠企直达”“免申直达”模式,拓展“好政策”资金直达机制覆盖范围,推动财政资金以更短时限、更高效率惠及更多实体经济企业。三是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构建“2+3+N”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支持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让金融血脉更好地滋养实体经济。复制推广以“园区集合贷”为代表的系列集合贷,扩大“政采贷”业务规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贷款利率、缩短办理时限、提高贷款授信额度等优惠政策,帮助实体经济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创新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落实《沈阳市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补助资金管理细则》(沈工信发〔2022〕112号),用好用活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市级政府性担保机构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扎实推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作出示范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取得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一是推动数字化转型。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等5个领域,开展制造业智能转型示范行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老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二是推动绿色化转型。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加大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培育力度,建立“老字号”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库,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制造模式。三是推动服务化转型。不断完善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库,择优开展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申报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深入开展工业设计对接交流活动。四是推动高端化转型。强化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在机床及功能部件领域的合作,跟踪推进远大压缩机高端氢气天然气压缩机装置智能制造基地、三一重装灯塔工厂、特变沈变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及关键组部件技术能力升级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

(二)在深度开发“原字号”上实现突破

以延伸拉长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推动“原字号”冶金精深加工水平、石化精细加工水平、农产品深加工全链条增值水平全面突破。一是提升产业聚集度。加快苏家屯金属园、法库非金属园、铁西化工园、沈北农副产品园建设,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链条完整、集聚度高、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字号”产业集群。二是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力。聚焦钛合金、稀土永磁材料、陶瓷材料、精细化学品、饲料加工等行业,建立重点企业、科研机构深层次技术创新融合机制,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实施“三品”战略。加快涌合肉牛、容泽食品、卡奇食品等项目建设,拓展大型肉牛屠宰、冷链速冻食品、膨化休闲食品等新行业、新产品。建设菲仕兰乳业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乳制品品质提升。依托沈阳食品节及电商平台,多渠道推介展示和打造沈阳农副产品“老品牌”。四是拓展新型业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改造升级沈阳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整合石化产品生产、贸易、零售、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打造石化全产业链线上交易新模式;建设材料测试评价区域中心,完善冶金建材行业检测服务生态。

(三)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作出示范

以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全省新兴产业策源地,构建工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壮大产业规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两位数增长,推动华晨宝马新世代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充电设施网络,办好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推动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中国航发燃机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航空零部件配套集群,构建国产燃机供应链。加快芯源微高端晶圆处理设备、拓荆科技半导体薄膜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机器人未来城、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北方生物医药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首批(次)新材料、新药品、新医疗装备市场化应用。二是完善产业链条。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要求,坚持“三生融合”理念,构建“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新字号”产业园区,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在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型配套企业。三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分级分类实施动态化培育管理,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提高培育成效,保持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数量全省领先。四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推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以及产业技术基础联合攻关,以应用为牵引推进实施90个重点项目产业化、工程化建设,对接推进“揭榜挂帅”项目,解决一批产业链断点弱点。

(四)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

我市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技术中心是经济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产物,其规模、水平和作用与企业机制、实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多年来,经过积极培育、指导建设、规范管理,目前我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达39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1家。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市场信息丰富、技术人才集聚、熟悉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和试验、试制条件优越等特点。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四、大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

我市紧紧围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相互贯通”,聚焦我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人才需求,通过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活动,搭建起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有效交流平台,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一是我市全年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活动主题丰富,包括赴外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活动,“五送进校园”招聘活动,“沈阳站”巡回招聘活动,寒暑假返乡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月,中高级人才洽谈会等等,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多层次人才需求。二是招聘活动形式灵活,采用线上线下招聘联动模式,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方便企业和求职者参加。同时,线上活动融入了直播带岗、直播进企、线上宣讲等模式,有效提升了招聘工作效果。三是活动覆盖时间广,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基本覆盖全年,满足企业不同时段用人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国家、省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减税降费、创新创业、融资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市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108万户,同比增长9.4%,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民营经济总量、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四成以上。民营经济日益成为我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一是编印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组织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认真研究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具体举措,深入实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行动。二是贯彻落实市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二)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针对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加强调度督促,推动政策落实。二是加大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及政策宣讲等形式,宣传惠企政策,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掌握及享受政策红利。持续开展走进区县、商(协)会、园区或企业等活动,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收集企业意见建议和政策诉求。

(三)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拓展“一网通办”的深度和广度,实现90%申请材料“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深入开展“项目管家”活动,扩大“项目管家”服务范围,将中小微企业纳入项目管家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企业项目精准覆盖。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排查和清理各类违规制定的负面清单。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组织第三方机构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情况。

(四)完善公共服务

一是加强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市区联动”银企对接机制,全年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不低于300次。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推动宏远电磁线、航安型芯等已报交易所、证监会的拟上市企业实现上市,力争3家企业实现上市。二是支持人才引育。深入落实“兴沈英才计划”等政策,全力做好大学生购房补贴、吸引人才就业创业租房补贴、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中小企业招引青年后备人才奖励等政策资金发放工作。三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着力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组织申报认定一批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五)扎实开展企业培育

一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深入落实《沈阳市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二是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加强对入库培育企业的运行监测、指导和跟踪服务,落实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最后,再次对您表示感谢,希望您能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