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构建新经济体系推动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发展新经济重点方向,主要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张雷书记在东软集团调研时,做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重要指示,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多次组织有关专题。有为市长在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突出抓好产业互联网建设,大力培育平台型企业”等重要部署。特别是在2020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数字经济首次被确定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动能之一。全市数字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根据市委常委会会议纪要(第162期)要求,成立了市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大数据局,负责日常工作,初步形成权责清晰、任务协同、机制健全的推进体系,加速推动数字经济与沈阳全域、全业、全链深度融合。制定出台了《沈阳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成为指导我市当前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总领性文件。统筹布局全市重点发展行业、领域,整体上设计形成了“4条主线+8大行动+10项工程+若干项目”的落实体系。
二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得到社会各界和各行业企业的广泛关注,参与热情持续升温,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新产业,踊跃参与“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等重要部署、重要工作。成功举办“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引起各届热烈反响。峰会期间共有万余人、1851家企业参会,组织洽谈对接活动300余次,实现签约34个,签约金额达48.02亿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网等中央媒体、主流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跟踪报道。围绕增强数字发展理念,在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15场科技大讲堂,收到良好效果。加强协调指导,积极帮助企业申报项目、申请资金,格微智慧工业云平台、新松SAP定制化机器智能制造系统供应商试点示范等项目获批国家试点示范,国拨资金累计到位近8亿元。
三是核心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2062亿元,增长20.2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36亿元,增长48%,总量连续12个月位列全省第一;信息安全收入、国产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3.1、8.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增长8%,沈阳芯源公司成为科创板辽宁“第一股”,被国家工信部评选为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医疗产业增长15%,东软医疗在肯尼亚开展的健康医疗诊断集成项目,成为唯一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医疗设备项目。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已建成并开通5G基站1202个,在宝马厂区、重要商业街区、部分科研院所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或部分区域连续覆盖。起草《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2019年10月通过市人大一审,我市成为继贵阳之后第二个探索数据立法的城市。各部门、各领域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对接完成34个部门系统。智慧停车平台快速推广,已接入538个停车场、5.7万个泊位。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持续完善,实现市属医疗机构间的影像和个人诊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
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工作安排
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发37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基础、核心产业、数字赋能、数字政府等重点方向,协同推进、聚力攻坚,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大力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
一是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优化进程,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商用。建设5G精品网络,力争建成5G基站3000个以上,实现城区基本覆盖和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推进电力、水务、停车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建设。启动智慧消防信息化建设,运行智慧供热监管。推进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
二是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完成全市统一的政务网、市级政务外网IPv6改造和市级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完善法人、公共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市场监管等主题数据库建设。完成城市超级大脑(Wecity)一期项目,建成政务云管理、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平台。加大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推进《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按期颁布实施。
(二)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完善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力争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内网升级改造,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标识解析节点。谋划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以中德产业园、大东汽车城为载体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
二是实施“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争取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支持,培育应用一批工业APP,推进供需对接、云端认证等创新型应用;加大上云成果展示、推介和宣贯力度,重点建设华为云、紫光云、腾讯云、阿里云等云服务中心,带动1000家企业上云。加快建设微软共性技术服务、SAP智慧企业赋能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以及紫光输配电协同制造平台、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等行业类平台。
(三)加快推进大数据、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
一是发展工业大数据、能源大数据、交通大数据等新业态,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智慧能源管理、辽宁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平台经济体,鼓励平台企业加快资源汇聚,为生产、营销、物流、支付及相关服务企业相互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
二是建设5G联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5G新型移动终端、网络核心芯片、中高频器件等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进“5G+工业物联网”创新应用,鼓励在工业现场部署基于5G的智能监控、远程控制等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鼓励云狐、晨讯等企业加快5G产品研发。推动中德产业园建设成为省5G标杆示范区。
三是围绕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推动5G技术在智能制造、车联网、无人机、智慧医疗、VR/AR、4K传输等领域融合创新,开发典型应用场景。加快5G商用推广,丰富数字音乐、动漫电竞、影视直播等消费产品。
(四)以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新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政务大数据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沈阳标准”和全市通办“沈阳模式”。完善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建设在线监督治理平台。构建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应急资源数字化、业务流程规范化。
二是着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学校联网攻坚工作。推进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二期)、沈阳印记历史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地图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文图两馆数字化提升工程、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疗”统一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云医院,做好5G试点工作。全面优化社区服务,做实做强“全市通办”,逐步建立标准化规范和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加快构建“互联网+城市管理”体系。推广智慧城管公众号,提升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沈阳出租汽车电召网约平台。建立“楼盘表+蓝牌地址”监测系统,实现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全生命周期监管。启动建设智慧水务排水系统管理平台。引入“数字乡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村级数字乡村治理平台。
三、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规划引领和政策投入
完善政府专项资金及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支持数字经济项目纳入市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贷款试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规模,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大力推动重点企业在科创板等上市。
(二)加强人才引育和交流培训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引才育才。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深入开展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引博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围绕提升数字素养,继续做好科技大讲堂等培训,推广CIO学院模式,加强数据信息员等专职人员培训。
(三)深化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
围绕新零售、新媒体、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重点方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补链强链招商,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等改革,重点治理招商承诺不兑现等难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举办自贸区推介、招商洽谈活动,全力做好对德日韩商宣传推介。加快推进中德园建设,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与德国对接。
感谢你们对我市发展新经济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