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物价工作 互动交流 政务服务
市政协提案
关于大力推进沈阳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提案(0207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 作者: 来源: 沈阳市发改委

朱翎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沈阳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一、我市新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省政策推动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推进新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创新和产业优势,积极搭建平台,争取国家战略布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

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结合我市发展新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突出抓好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形成转型升级和发展新经济的新优势。2020年,全市上下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10.8%。

一是5G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编制印发《沈阳市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1年)》,明确以网络、技术、产业和应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具有沈阳特色的5G产业体系,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拓展5G应用场景。截止2020年底,5G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0亿元,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7321个,实现市内城区,康平、法库、辽中、新民四郊县核心区域全覆盖,并对全市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三甲医院、院校等406个重点区域进行5G网络重点覆盖。依据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市5G基站开通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初显成效,中德园加快建设省级5G标杆示范区,华晨宝马率先打造全球领先的5G汽车生产基地,新松机器人、特变电工等20余家工业企业启动建设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在工业、医疗、教育、融媒体等领域共培育5G典型应用场景128个二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全面加速.2019连续2年召开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贺信精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全面提速。网络标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禾丰牧业、辽宁联通两个二级节

点成功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并启动运营,华盾安全二级节点近日获批建设。企业上云用云成效明显,近三年全市累计备案上云企业439户,市区两级政府补贴资金达到2.25亿元,全市上云企业已达2.4万户。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建成紫光中德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1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辽宁电力3个项目成功中标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项目。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落户中德园,是将沈阳打造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布局东北部核心区的具体举措。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5.9%增至25%以上,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成功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松机器人综合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第一.IC装备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三甲,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敏感芯片科研生产基地。东软集团在中国软件出口企业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中排名第一。三生制药在生物医药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研制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特比澳)自2006年上市以来保持独家生产优势,市场占有率100%。芯源微电子成为东北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全市共有省“独角兽"企业6

家、“瞪羚”企业82家、“雏鹰”企业776家,高新技术企业2560家,较2015年翻四番,处于东北地区领先位置。

四是数字化赋能进程日益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成效显著。

累计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余个,支持建成项目136个,遴选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等智能制造行业示范32个,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30.7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4.49%;华晨宝马新工厂、海尔冰箱沈阳工厂等成为国家级智能工厂,新松公司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成为国内首个“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沈阳机床等9户企业成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远程医疗等典型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经建设智能工厂42家、数字车间38个、数字生产线70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45户企业纳入国家及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1序数控化率分别达47.45%,70.9%,56.4%。

三、推进新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建立健全新经济产业协调组织机构。我市分别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其中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我委。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办公室原设在市大数据局,今年以来为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市政府将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至我委.2个领

导小组日常运转顺利,初步形成权责清晰、任务协同、机制健全的推进体系,加速推动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与沈阳全域、全业、全链深度融合。

(二)建立完善一批新经济产业主体。我市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C装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已基本形成集群化发展,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新松集团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在国内自主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东软健康医疗产业园、沈阳国际软件园、IC装备产业基地、沈阳航空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已初步显现集聚效应,同时正在建设恒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正威新动能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园区。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CT设备、生物医药生产线(CDMO)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高端轴承技术、耐高温碳纤维、涂胶显影设备、真空干泵设备等

一批技术和产品正在实现国产化替代。

(三)建立创新、包容和审慎的监管制度。《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数据地方性法规的省会城市;截至目前,全市38个市直部门和13个区、县(市)均设置数据信息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归集各单位目录4255项,数据项23424条,数据信息20.46亿条。

(四)加强人才引育和交流培训。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引才育才。开展“博士沈阳行”活动,邀请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博士来沈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对接;开展赴外埠招才引智活动,向我市各单位征集所需人才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根据各单位用人需求情况,与全国人才集中的热点地区“双一流”高校进行对接,分期分批在不同地区开展人才招聘、引进工作。为切实贯彻落实“24+9"的人才政策,市人社局相继出台了29个人才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现已形成了"24+9+N"的人才政策体系。

其中,重点针对新经济发展,制定了《沈阳市“引博”工程实施细则》《沈阳市博士后工作资助管理办法》,对我市引进的博士和博士后基于专门的补助与奖励;开展高精尖优才聚集工程,对于引进到沈阳创新创业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给予150万-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资助;此外,对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等均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新经济产业服务机制。继续深化“万人进万企”活动,持续加大新经济企业帮扶力度。一是联系帮扶企业。在“万人进万企”工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区县

(市)、街道(乡镇)、社区的干部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干部“服务员”联络员”信息员”协调员”作用,通过帮扶重点企业、提供公共管家服务,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2021年计划组织各地区将3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与区县领导干部匹配。围绕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减税降费、奖

励补贴等各类惠企政策制定“政策包”,采取干部“点对点”

直接送达和部门“点对面”专业宣讲的方式,帮助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帮助新经济企业重点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上下游产业链、融资、人才用工、政府诚信、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政务服务、涉法涉诉、项目建设等八大方面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优化进程,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商用。建设5G精品网络,依据省级电信运营单位关于5G基站建设批复,2021年开通5G基站6000个;积极推进部署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国家顶级域名节点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东北区域能源大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消防信息化建设,运行智慧供热监管。推进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完成全市统一的政务网、市级政务外网IPv6改造和市级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完善法人、公共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市场监管等主题数据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