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物价工作 互动交流 政务服务
市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着眼“十四五”规划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提案(第065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8日 作者: 来源: 沈阳市发改委

中国民主同盟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着眼十四五规划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委赞同并支持贵单位提出的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一系列建议。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变革、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并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对我市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成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市在十四五规划和近期工作中,都针对性的做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

一、关于聚焦优势和潜力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突破

一是在新产业方面,主要是培育“7+5”新字号产业链。我市将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新字号产业链为重点,实现快速突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方面鼓励本地有能力的新能源企业开发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推进现有整车企业产品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电路方面,开展薄膜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先进制程整机装备研发,加快发展匀气盘、真空干泵、硅绝缘片等高端零部件及IC材料;航空方面,推进引进民用飞机整机、大蒙皮、航电系统等环节重点项目,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飞机结构件研产基地,完善民用飞机产业链,推进航空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方面,重点推进抗体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疫苗等生物药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推动光子计数CT、全数字化PET-CT等创新产品研发,提升医疗装备产业整体竞争力;机器人方面,加强多机协同控制、机械结构轻量化等技术研究,加快新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示范推广,支持沈阳新松公司发展成为机器人行业世界级领军企业;新材料方面,围绕钛合金产业链、高性能永磁材料产业链、碳纤维材料产业链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提前布局高温合金、增材制造、防腐材料、柔性电子器件材料等未来新材料节能环保方面,研发发展高效节能和先进环保装备,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再生资源等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开展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等再制造,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同时,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力,在网络安全、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5个大方向上实现突破。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二是在新技术方面,主要是围绕重点创新链和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市将实施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IC装备、人工智能、医疗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创新链的科技创新行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布局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技术和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技术,形成“3+2”未来产业技术体系结构。围绕先进材料、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IC装备等重点领域,利用先进材料、腐蚀控制、航天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技术储备,实行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开展苛刻工艺用真空干泵、双臂真空机械手、1283D NAND存储器定制化装备、功能型系列高性能环保防护涂层材料研发及应用等一批重点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主要是深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我市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开展体验消费、社交电商、近场零售等新业态,推广无人超市、自助售货等零售新模式,发展无人经济。鼓励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发展共享经济。打造协同制造平台、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发展平台经济。鼓励搭建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互动娱乐平台等信息消费体验场景,发展体验经济。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促进医疗、社区、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线上线下结合、跨界融合,推广形成生活新模式。

二、关于抓好产业布局和载体支撑

一是加强新兴产业带规划建设。我市将构建形成一体两翼一纵线“7+5”新兴产业带发展布局。其中,一体两翼以浑南为主体,以铁西、大东为两翼。一纵线是由南至北,以浑南、和平、皇姑、沈北贯穿金廊沿线。浑南作为一体两翼一纵线的交汇点,重点围绕“7+5”产业体系全面系统推进;铁西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新材料以及5G应用等产业,利用工业场景资源优势做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东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航空及5G、智能传感器等产业。沈北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及5G、智能终端等产业,依托沈阳手机产业园做大做强智能终端产业。和平要加快发展新材料及5G、人工智能等产业,充分利用vr/ar、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皇姑重点发展航空、网络安全等产业,依托首府科创园、辽宁信创广一业园、航天北斗卫星应用中心等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信息创新产业,全力打造以操作系统、芯片、应用软件等为核心产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示范园区。

二是加快推进新基建和5G场景开发。我市将进一步扩大禾丰牧业、辽宁联通等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加快主城区5G深度覆盖以及室内覆盖。围绕“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5G+医疗健康8个领域,培育多领域多场景应用示范推广。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重点是铁西、大东、浑南等地区加快推进华晨宝马、新松机器人“5G+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

三、关于推动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提升企业供给水平满足国内需求。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本市企业产品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创造市场新需求。以5G全面商用和智能产品推广为契机,培育发展华为鲲鹏+昇腾产业生态,推动辽宁信创产业园投入运营、浑南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园落地建设,带动我市生产的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等高端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引导支持滴滴、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商产融合。支持互联网+服务发展,拓展远程教育、高端医养、健康检测、数字文化等服务空间。同时,我市谋划储备了一批牵动力强、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高质量项目,今年以来,储备了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等“新字号”项目240个,华通汽车供应链智能终端生产装配中心项目、联东U·智能产业园等智能制造项目331个;启迪数字经济产业园、铁越智联云仓数字供应链产业园等数字经济项目101个。

二是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我市将支持本土企业加强与央企及行业领军企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合作对接,以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同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中东欧17+1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深化与澜湄五国产能与国际投资合作,加强与非洲和拉美国家在资源能源、健康医疗等领域合作,组织开展沈阳市名优产品一带一路海外行活动。支持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方式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带动专有技术、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经营管理和服务输出。

四、关于坚持培育引进两手抓壮大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基于现有产业基础、潜在优势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招商,围绕补链、延链、建链、强链策划包装一系列“新经济”场景项目。421-22日,我市举办了沈阳城市机会场景清单发布会暨重点项目云签约仪式,邀请国内10家独角兽企业及数字经济和新经济产业知名企业、商协会等机构代表参会,提供了1053项场景合作项目,释放投资额约1.1万亿元,152个重大项目集中云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295.3亿元。

二是做好本地企业培育。我市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重点培育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产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机器人、IC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企业,作为升规储备对象加以培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上量。加快落实小升规企业培育奖励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首次上规入库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其中新兴产业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是充分利用好对口合作等平台。我市将持续深化京津冀对接合作。依托北京市科技、创新、高端装备制造、金融等优势,以沈阳与北京对口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积极吸引北京高精尖产业,抓好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中韩科技园等一批合作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京沈总部基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上海、武汉等城市合作,补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短板。推进与重庆、杭州等城市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推进与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合作,逐步做大做强航空产业规模。积极对接上海、杭州、武汉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壮大沈阳生物医药产业链条。

五、关于力求在细分市场做单项冠军

一是完善企业培育体系。我市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机器人、IC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新松公司、富创精密、三生制药等企业成长为行业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加快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成长壮大。鼓励公共技术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二是加大对领军企业扶持力度。依托科技类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对进入培育库、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首次认定的省级瞪羚独角兽企业给予的研发经费补助,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服务的推广和采购力度。推进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

六、关于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发展。推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材料科学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沈阳产业研究院。协同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建设多领域专业研究所,形成多领域协同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面向重点行业或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熟化和产业化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重大装备、创新产品研制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引进国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来沈,支持本地高校院所、企业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研发机构。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将达到120家。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市将建立完善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链条,强化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发布、技术成果交易等市场服务机制,利用沈阳科技条件平台、沈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等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高校院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和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干细胞、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高校院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开展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市将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研发重大战略,以研发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整机与配件的方式集聚相关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嵌入核心企业创新体系、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创新平台,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搭建跨产业、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打造以企业为承担主体的产学研融相结合的平台服务体系,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重大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七、关于优化推进和统计体系

一是我市已开展三新经济统计工作。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三新经济的有关要求,满足统计上监测三新经济活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需要,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新经济统计分类(征求意见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2016)》;2017对应当时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2018年,对应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家统计局修订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试行)》,之后每年国家统计局对《监测制度》进行修订。我市从2016年开始,与国家同步建立了三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并每年收集汇总相关的三新统计数据。总体看,三新统计数据已基本涵盖了贵单位提案中描述的四新内容,因此我市无须再单独建立“四新”经济统计分类。

二是我市已按年度开展了新经济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按照沈阳市《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试行)》,市统计局按年度开展了新经济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完成时间一般是在次年的年底前,但有个别指标因核算方法比较复杂,而且需要等待省统计局的核定反馈,完成的时间会延后。按照国家、省统计局的要求,目前新经济统计监测尚处于试行阶段,统计监测制度、核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经济统计数据仅限于内部使用,暂未对外提供和发布。为进一步做好新经济统计工作,市统计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拟组建新经济统计处,专门负责新经济统计相关工作,与发改、大数据、工信、商务等行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我市新经济活动的统计监测、分析,为推动我市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四新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