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8月25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参与创建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以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为抓手,立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日韩欧美产业对接,重点开展空间拓展、通道建设、产能合作、经贸跃升、金融开放、科技创新、人文交流“七大专项行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东北亚枢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出了沈阳贡献。
据沈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沈阳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互联互通功能不断拓展。以建设公铁海航多式联运中心为重点,推动东北亚物流中心建设。编制完成《沈阳港总体规划》和《沈阳港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咨询报告》(送审稿),编制完成《沈阳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交通、市政专项规划的初稿。起草形成《沈阳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积极布局中欧班列运行网络,“一带一路”中、东通道建设全面提速,沈满欧、沈连欧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沈阳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实现中欧班列双向开行的城市。截止到今年6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75列,总货值8.16亿美元,中欧班列运行数量逐年平稳增长。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积极申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沈阳机场第二跑道工作全面提速,完成总体规划并阶段性评审,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桃仙国际机场目前直接通航国际城市24座,拥有国际航线32条,实行14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成功复航沈阳至法兰克福航线,开通沈阳至洛杉矶航线,填补了东北地区没有直飞美国航线的空白。口岸通道建设取得新成果,桃仙国际机场保税航油库正式启动,成为东北首家获批保税航油业务的机场。积极打造智慧城市群,全力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信息港,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SIA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形成国内最大的工业混合互联网络规模化应用。
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推进。截至2018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商投资614亿美元,共有96户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173个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增长37.6%。中德装备园加快建设,瑞士布克哈德·沈阳远大压缩机新工厂等4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辽宁中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落户中德装备园,成功举办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高峰论坛,成立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华晨宝马新工厂等标志性项目启动实施,2018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目前已被列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首批推进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0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华晨宝马将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制造基地,总产能、产值、税收将达到120万辆/年、3000亿元/年及600亿元/年,带动就业2.6万人。我市积极规划建设中韩产业园。“首尔-沈阳 两国双园”计划在韩国首尔和中国沈阳,由启迪投资设立两国双园,积极推动清华启迪、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位于大田市的韩国科学技术院、大德科技园签约合作,建立连接清华大学、首尔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截至2018年底,全市境外投资协议额累计达28.4亿美元,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开展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68个。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额637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39份,完成营业额459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我市涌现出特变电工沈变集团、远大集团、沈阳机床集团、东软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批重大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在代表着我国对外合作最高水平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市东软医疗在肯尼亚开展健康医疗诊断集成项目、东软集团马来西亚EV动力公司共建拉曼大学附属医院信息化等项目纳入大会成果清单。特变电工印度绿色能源产业园总投资2.18亿美元,年产能达到2000万千伏安。几内亚阿玛丽亚水电站项目是几内亚共和国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工程,采用坝式开发,电站正常蓄水位58.0m,最大坝高60m,装机容量300MW,装机利用小时数为4610,多年平均发电量13.83GWh。远大集团围绕建筑幕墙、电梯、国际地产、科技等业务板块,打造了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服务网络。沈鼓集团通过“借船出海”成功将压缩机和泵产品推向全球,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竞争剧烈靠低廉价格取胜的电力和冶金等红海市场向技术附加值高靠自主创新和快捷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石油化工和环保等高利润的蓝海市场的突破。
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有外贸企业2291家,201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979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99.4亿元,同比增长11.8%。自贸区沈阳片区各项改革创新任务加快落实, 形成了52项创新案例,“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已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大力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单一窗口”、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应用、政策兑现“单一窗口”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1.76万户,注册资本2126亿元。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印发《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实施意见》、《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规划指引。积极推动跨境商品查验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实现“1210”网购保税和“9610”跨境直购两种模式的商品通关。加大招引力度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条,加快与京东、考拉、洋码头、顺丰、供销海外购等一批跨境电商企业的招商洽谈,促进各类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的快速壮大。我市企业已在俄罗斯、德国、阿联酋、罗马尼亚、埃及、美国等国建设海外仓,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建设,综合外贸新业态加速形成。
金融开放合作稳步推进。金融商贸开发区、自贸区沈阳片区金融岛、金融街等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持牌金融机构达615家,引进汇丰、韩亚等26家外资金融机构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化国际金融服务保障。国开行辽宁分行支持中铁九局使用白俄罗斯银行2亿美元转贷款项目建设明斯克胜利者大街商业综合体800万美元项目,拟作为牵头行组建国际银团,融资融智支持特变几内亚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开展。2019年上半年,进出口银行辽宁省分行在沈阳地区“一带一路”贷款规模为16.45亿元人民币。中国信用保险辽宁分公司积极服务我市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2004年以来,累计支持保障我市出口和对外投资120亿美元,服务支持客户数516家,受理理赔案件258宗,买方涉及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向沈阳市企业支付赔款3116.46万美元。
国际创新合作持续深化。中德园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自由港加快建设,中德园离岸创新中心、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沈阳先进机器人学与机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新能源汽车与无人驾驶技术研究院、中德工业物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东大智慧系统联合实验室、中白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中西高等材料研究院、飞利浦(沈阳)产品创新中心等一批引智引技平台启动实施,新松、东软、远大、蓝英装备等企业海外并购项目及研发机构加快实施,逐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17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双百工程”和国际合作专项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华晨汽车、沈阳化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32家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俄罗斯、奥地利、德国等“一带一路”国家通过联合攻关、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联合开展科技合作项目37个。我市获得国家商标局授权,全面开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商标变更、续展等23项新增业务,为我市服务贸易境外商标注册开辟了新通道。今年上半年,我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7件。
国际人文交流日趋活跃。拥有美、日、韩、朝、俄、法、德7国领事馆,满融领馆区规划全面启动,与15个国家的20座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中国(辽宁)中东欧十六国国家馆开馆,成功举办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沈阳)韩国周成功举办,打造沈阳名优产品“一带一路”海外行、“德国铁西日”、“德国企业沈阳行”等活动品牌,我市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沈阳杂技团等一批文化企业优秀剧目“走出去”,积极引进菲律宾马尼拉交响乐团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精品演出项目,沈阳金融博物馆推出的“神奇的东方古代货币—白银与纸张”展览在白俄罗斯开幕,推动中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邀请蒙古、巴林、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选手参加沈阳国际马拉松赛,成功举办“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国医科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9所涉外医疗定点医院实现电话预约,多种语言医护人员接待外籍人士。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与法国勒阿弗尔医院集团合作建立“中法老年医学中心”。沈阳儿童医院与德国科隆大学国际儿童康复中心成功签约,开展“Kids First中德儿童康复国际合作”项目。沈阳青年国际旅行社等5家旅行社联合运营的沈阳直飞莫斯科洲际旅游包机正式启动。开展“一带一路 一路有你”海外摄影师沈阳行活动,国外主流媒体对活动内容和摄影作品进行报道展示,覆盖受众超500万人。沈阳图片作品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家画册,赠送给参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